Search

中國慈善家雜誌 2017年5月號

「文」、「化」、「文化」?
  • Share this:

中國慈善家雜誌 2017年5月號

「文」、「化」、「文化」?

現今在全球化的背景下人們會面對各種不同文化的衝擊,例如韓國、美國等不斷輸出其文化,而中華文化博大精深,自歷史來看沒有任何種族遇到中華文化不被同化的,由此可見其強大。但到底什麼是「文化」?於很多人而言卻似懂非懂。

要理解文化是什麼,需先理解基礎。中文字構成和使用方法分成六書 (六種類型):象形、指事、會意、形聲、轉注、假借。從字面上來理解,六書里的象形,「文」是紋理圖形的意思,是文字形成的樣子,「化」是變化、融化、消化的意思。中文的「文」與「化」二字合併起來是什麼意思呢?既然「文」是文字的樣子形狀及其意義,那麼「化」就是把文字上的意思理解消化,並融化到自己的生活和行為中去。現代人常常討論「文化」,但事實上只討論「文」,而未做到「化」,也就是字面意思知道,或道理知悉,但心態上和生活中都不履行,因此無法將這些道理融入生活中。

吾於兩岸三地不同的大學和學院演講教儒學,並將科學、物理、數學、生物、醫學、經濟學、管理學、心理學、社會學、行為學、家庭問題等與儒學結合應用,告訴學生們應用方法和重要性,學生反應熱烈。有學生和我說他看過一些儒學的內容,枯燥乏味,照本宣科,感覺與現今社會應用脫節,這就是有些人只做到有「文」但未「化」,所以也無法「教化」學生。

在英文里 CULTURE (文化) 的解釋是經過經驗和教育發展知識以及培養靈魂提升,這和儒學里的「格物致知誠意正心」是一致的概念。格物致知是從外界取得知識,誠意正心則是培養正確的心靈。中華文化與外國哲學在很多基本道理上並無差異,那麼為什麼現今中國社會普遍偏重於知識的增進而沒有對等的追求心靈的提升呢?中華文化的根源—易經的基礎原理已經揭示了這一點:所有事物都有陰陽內外,知識和物質來自於外,而心靈提升為內部發展,只重視外而不重視內,或僅重內不重外,都只有一半。生命不能只重視知識物質,也不能只重視心靈提升,必須兩者兼備,心物兼具,好比計算機要硬件技術發展,但也需要軟件提升一樣,缺一不可。這其實就是「文」與「化」,兩者不能分開。因此必須先理解這兩者的相對重要性,才能並學並行並用。

那麼日常生活里要怎麼做到有文有化呢?「誦詩三百,授之以政,不達;使於四方,不能專對;雖多,亦奚以為?」(《論語·子路》)可見孔子提倡身體力行,學以致用。「真知即所以為行,不行不足謂之知。」「知是行之始,行是知之成。」(《傳習錄》)王陽明先生提倡知行合一。正所謂「知而不行,等於不知」。

現在普遍推廣國學,但很多人僅知其表而不知其意,有些知其表也知其意但不貫通不作為,這些都是無用的,不能被稱作「化」。因此我們雖然要不斷發展外部知識,但也需要心靈的提升,經過力行及經驗不斷修正自我,才能將正確觀念和作為內化。這才是「文化」真正的意義,也才能做一個真正的文化人。


Tags:

About author
not provided
我是Victor 陳紹誠,不時會發表關於養生、醫藥、中華文化、教育、國學、以
View all posts